建安十三年的某个清晨,襄阳城外的农田里,张老三把最后一把粟米种子撒进土里,望着东边刚冒头的日头擦了把汗。他腰间别着半块发硬的麦饼,这是昨天帮隔壁村王老爷修屋顶换的——当佃农的第五个年头,他早就学会在农闲时四处找活计。
一、泥腿子与账本
东汉末年全国约5600万人,到三国鼎立时仅存不到800万。活下来的百姓里,七成以上都是像张老三这样的屯田客。曹操在许昌推行军屯制时,官六民四的分成比例看着光鲜,实际春耕时县吏来量地界,总能把十亩地说成八亩。
- 建安七年徐州大旱,糜竺家的佃户要交「借牛税」
- 孙权在江东推行的「复客制」,允许将领私占农户
- 诸葛亮在成都发明的「木牛流马」,最初只为省下运粮民夫的伙食
职业类型 | 主要收入来源 | 年收入(粟米计) | 上升通道 |
佃农 | 耕种分成 | 15-20石 | 入伍/考举孝廉 |
工匠 | 计件工钱 | 25-30石 | 入将作监 |
铁匠铺的星火
宛城的李四刚把新打的环首刀淬火,刀刃上映出他满是炭灰的脸。这个月他已经打造了二十三把制式兵器——官府征发的定额是三十把,完不成就要扣三石粟米。隔壁打农具的老周悄悄说,荆州来的商队愿出双倍价钱买私货,但抓住就是「资敌」的死罪。
据《考工记》残卷记载,当时工匠每日劳作六个时辰是常态。诸葛亮改良的「诸葛弩」流水线,让成都军械坊的良品率从四成提到七成,但工匠们的工钱还是按件计算。
二、行伍里的生计
涿县街头,卖草鞋的刘备不会想到,二十年后会有个叫王五的士卒,在夷陵的火光中抱着他发的最后半贯五铢钱死去。普通士兵的军饷常被层层克扣,据江陵汉简记载,驻守江夏的士兵实际到手军粮只有账簿上的六成。
- 骑兵每天要喂战马八升豆料(约合今12斤)
- 水军操舟手月俸二斛粟米,战时可领双饷
- 斥候每探得有效军情赏百钱,谎报者斩
笔墨间的出路
许昌太学门外的茶摊上,陈登裹紧单衣,面前摆着「代写家书」的木牌。这个月的收入刚够买两刀竹简,他想着要不要接受曹丞相府招文书吏的考试——虽然月俸只有六百钱,但包三餐。
《三国志》里记载的基层文吏,年俸通常在八十斛到两百斛之间。能写会算的主簿们看似风光,实则要帮长官做假账应付巡查。某个南阳郡的粮曹掾曾在竹简上抱怨:「今日又平粮册至子时,烛油费去十五钱」。
压力来源 | 农民 | 工匠 | 士兵 |
赋税 | 田租+户调+杂役 | 官营作坊定额 | 军粮克扣 |
风险 | 天灾+征粮 | 工伤无补偿 | 战亡抚恤少 |
暮色染红襄阳城墙时,张老三蹲在田埂上啃完了麦饼。远处官道上又有马蹄声传来,他下意识把最后一点饼渣塞进嘴里——这些年早学会了,但凡见着当兵的,要先护住吃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