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的蝉鸣声中,我捏着教育局的录用通知书站在校门口。斑驳的砖墙上爬满紫藤,教室里飘来粉笔灰的味道——这就是我要开始新人生的地方。成为淰教师的路,远比我想象中更需要智慧和温度。
一、先看清脚下的土地
淰荡地区的课堂有自己的呼吸节奏。开学第一周,我抱着教案本在教室后排观察:
- 方言的韵律:孩子们用绵软的淰荡话背诵课文时,尾音总带着小调般的起伏
- 季节的馈赠:梅雨季黑板返潮,粉笔字会晕成水墨画
- 土地的印记:课桌抽屉里常有沾着泥土的枇杷,是学生从自家果园带来的
传统教学 | 淰荡教学 |
标准普通话授课 | 方言辅助理解 |
固定课件模板 | 节气农谚融入课程 |
电子化作业 | 竹简手抄诗词 |
1.1 备课就像搭积木
我的备课本永远有三层夹页:最下层是教育局发的标准教案,中间夹着老教师手写的节气歌谣,最上面贴着当季农作物生长图。有次教《悯农》,正逢早稻抽穗期,带着孩子们去田埂上读诗,看他们小脸晒得通红却眼睛发亮的样子,突然懂了什么是「活的教育」。
二、藏在细节里的魔法
淰荡的孩子不习惯举手发言,但他们的表达都藏在指尖。我慢慢摸索出这些暗号:
- 转铅笔代表「没听懂」
- 橡皮在桌上画圈是「想补充」
- 课本竖着放就是「需要帮助」
2.1 作业本的秘密对话
批改作业时,我总在错题旁画个小太阳,写句「明天早读后想看看你的解题魔法」。渐渐发现,作业本成了我们的树洞——有学生在周记里夹桂花,有男孩用草稿纸折青蛙,最害羞的小姑娘用糯米纸抄《如梦令》。
常规方法 | 淰荡方法 |
点名提问 | 观察文具暗语 |
分数评价 | 符号互动系统 |
家长微信群 | 赶集日面谈 |
三、雨季的特别课堂
四月连阴雨时,教室变成雨伞的海洋。我把《小池》改成「伞尖细雨跳珠玉,廊下青苔映天光」,带着孩子们听瓦片上的雨点节奏。有个总不及格的孩子突然说:「老师,雨打芭蕉像在敲木鱼。」那一刻,我看见了诗心在发芽。
窗外的枇杷树又结果了,当初那个在课堂上折纸飞机的男孩,如今会主动帮低年级修课桌椅。粉笔灰依然在阳光里跳舞,只是现在的我懂得,在淰荡当老师,最重要的是成为连接土地与未来的那座桥。